第2章 八十年代的打场风云(2 / 2)

为不耽误打场,父亲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就出发,前往铁山河下游的水磨村。一路上,山间小路蜿蜒曲折,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,枝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,似在低语。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,云雾缭绕,如梦如幻。可父亲无心欣赏这美景,一心想着打造颅骨凖。到了水磨村,找到石匠老刘,父亲满脸焦急,眉头拧成了个“川”字,向老刘说明了来意。老刘一边听着,一边用手摩挲着下巴,沉思片刻后,才缓缓开口:“行,不过打造这东西费工夫,得十元钱。”父亲一听,脸上闪过一丝犹豫,在当时,十元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,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,咬了咬牙,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叠得整整齐齐的钱,数了数,递给老刘,叮嘱道:“刘师傅,您可得快点儿,家里等着用呢。”几天后,父亲拿到了新打造的颅骨凖,脸上的愁容这才消散了些。

打场时节,正值盛夏,骄阳似火。李贺家与大伯、小叔共用的场地上,麦浪金黄,散发着阵阵麦香。大家在酷热中忙碌,有人摊场,将收割的麦子均匀铺在滚烫的地面,每铺一层,都要用木耙仔细地耙平;有人收场,把晒好的麦子聚拢,手中的扫帚轻轻扫动,不放过任何一颗麦粒;扬场时,扬起的麦粒在阳光下闪烁,似点点繁星,麦糠则如雪花般飘散。大伯手持木锨,动作娴熟,用力将麦子高高扬起,麦粒在空中划过一道漂亮的弧线,簌簌落下。小叔则在一旁用扫帚轻轻扫去麦粒上残留的麦糠,眼睛紧紧盯着,不放过一丝杂质。尽管场地拥挤,大家齐心协力,效率颇高。可李贺家打场地点远,每次运粮都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,十分不便。李贺看到父母每次运粮回来,累得腰都直不起来,心中满是心疼。

后来,李贺家与隔壁老程家在山小山梁的场地上合作打粮。这里四面环山,地势低洼,风像被群山困住,总是来得不顺畅。扬场时,麦粒和麦糠很难彻底分离,大家只能一次次重复,累得腰酸背痛,却也只能勉强应付。老程一边扬场,一边叹气:“这风咋就这么不给力呢。”父亲也无奈地摇头:“没办法,将就着吧,总比没地方打好。”

最终,李贺家决定在自家小院前自行糙场。小院前有棵老槐树,枝叶繁茂,像一把巨大的绿伞,为小院带来些许清凉。场地虽小,离家近且风向好。但回想起之前因颅骨凖引发的事,再看这小小的打麦场,李贺一家人心中难免有些憋屈。不过,生活还得继续,他们依然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,期待着来年有个好收成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