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到老大和老二分家的时候,为了公平起见,大家决定以抓阄的形式来决定谁住新房。那是一个略显紧张的午后,一家人都围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。老槐树的枝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,仿佛也在见证着这个重要的时刻。一张破旧的小桌上,放着两个写有“新房”和“旧房”的纸条,被折得整整齐齐。大姑父和大伯站在桌前,大姑父的双手不自觉地握紧,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,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与期待;大伯则微微皱着眉头,嘴唇紧闭,脸上的表情有些凝重。大姑在一旁,紧紧地握着拳头,手心都沁出了汗水,她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桌上的纸条,眼神中满是担忧,她既希望能抓到新房,给孩子们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,又担心因此影响了兄弟间的感情。随着长辈一声令下,大姑父深吸一口气,缓缓伸出手,他的手在空中微微颤抖,犹豫了一下,最终拿起其中一个纸条。当他打开纸条,看到上面写着“新房”二字时,他的脸上露出了复杂的神情,有惊喜,也有一丝对旧居的不舍,他微微张了张嘴,似乎想说些什么,却又咽了回去。大姑只是微微愣了一下,便很快调整好了情绪,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,她走上前,轻轻拍了拍大姑父的肩膀,轻声说:“不管住哪儿,一家人都要和和美美。房子新不新不重要,重要的是咱们一家人能开开心心在一起。”她的笑容如春风般温暖,化解了空气中那一丝紧张的气氛。
在新家中,大姑更是将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了孩子们身上。她每天忙里忙外,洗衣做饭、打扫卫生,将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。清晨,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,大姑已经在厨房忙碌起来,锅里煮着粥,热气腾腾。她一边搅拌着粥,一边回头看着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。德诚调皮捣蛋,总是惹出一些小麻烦,这不,他又和小林抢起了玩具,两人争得面红耳赤。大姑赶紧放下手中的勺子,快步走到他们身边,蹲下身子,她的双手分别拉着德诚和小林,眼神中透着温和与坚定,耐心地教导:“兄弟之间要相亲相爱,不能吵架,玩具一起玩才有意思。你们看,要是你们一直抢,谁都玩不好,不如一起玩,还能玩出更多花样呢,对不对?”说着,她轻轻摸了摸德诚的头,又捏了捏小林的脸,“来,一起玩,好不好?”德诚和小林听了,都低下了头,有些不好意思。小林性格内向,不爱说话,大姑便时常主动和他聊天,鼓励他多表达自己的想法。她会坐在小林身边,轻轻地搂着他,她的手温柔地搭在小林的肩膀上,声音轻柔地问:“小林,今天在外面看到什么好玩的啦,和妈妈说说。妈妈可好奇了,你看到的肯定很有趣。”小林一开始只是小声地回答,在大姑的鼓励下,话也渐渐多了起来,大姑专注地听着,不时点头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,还会适时地回应:“哇,原来是这样啊,听起来真有意思,你观察得可真仔细!”对于身体不好的小秋,大姑更是关怀备至,她会细心地为小秋挑选柔软的衣物,她拿着两件衣服,仔细地对比着布料的柔软度,嘴里还念叨着:“这件更软些,小秋穿着肯定舒服,可不能让我的宝贝受一点委屈。”她还会在闲暇时,手把手地教小秋做一些简单的手工,比如编织草绳。小秋学得很认真,眼睛紧紧地盯着大姑的手,大姑则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示范,她的眼神专注而温柔,嘴角始终带着微笑,还不时用眼神和小秋交流,给她鼓励,嘴里说着:“小秋,你看,就这样,慢慢绕,你学得可真快,马上就能学会啦!”她用无私的爱,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母爱的伟大与深沉。
大姑从小身体就不太好,还患有很重的老熏喉病,这使得她无法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。每次咳嗽起来,她都用手帕紧紧捂着嘴,身体因为剧烈的咳嗽而微微颤抖,脸上露出痛苦的神情,额头上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。可她从未有过一丝抱怨。她知道,自己是这个家的一份子,即便身体不便,也不能成为家庭的负担。她会尽自己所能,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比如在家照顾年幼的孩子,为辛苦劳作的家人准备一顿热乎的饭菜。尽管日子过得紧紧巴巴,一家人常常为了节省开支而精打细算,但大姑总是保持着乐观的心态,用微笑面对生活的种种艰辛。吃饭时,桌上的饭菜简单朴素,只有几盘青菜和咸菜,大姑却笑着说:“今天的青菜可新鲜了,多吃点,健康又美味。咱们一家人在一起,吃什么都香!你们看这青菜,绿油油的,都是咱们自己种的,纯天然,比啥都好。”她的笑容,就像冬日里的暖阳,温暖着家中的每一个人,让这个并不富裕的家,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和温馨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