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章 反间风波(2 / 2)

恰在此时,一名斥候神色慌张,匆匆跑进营帐。他大口喘着粗气,带来了一个更令人忧心的消息:“报!秦军开始在长平附近大规模集结兵力,看这架势,似乎在筹备一场规模空前的进攻。” 这个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,瞬间让帐内的气氛变得愈发紧张压抑,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一般。众将的目光 “唰” 地一下,再次齐刷刷地集中在赵括身上,眼神中满是期待与信任,等待着他下达新的决策。

赵括听闻,眉头微微皱起,陷入短暂的沉思。片刻后,他抬起头,眼神坚定而冷静,果断下令:“即刻加强防线部署,增派岗哨,密切监视秦军的一举一动。同时,挑选一名得力使者,速速返回邯郸,向大王详细陈明当前局势的利害关系。”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,仿若已经精准找到了应对这场危机的有效方法。“告诉使者,就说赵括在此郑重立誓,不将秦军彻底击溃,绝不班师回朝!”

夜幕如一块巨大的黑色幕布,缓缓落下。长平军营内,灯火通明,一盏盏灯火在黑暗中闪烁摇曳,显得格外明亮,宛如夜空中的繁星,照亮了这片充满战火硝烟的土地。赵括独自登上了望塔,极目远眺,望着远处秦军营地那星星点点、如鬼火般闪烁的火光,心中思绪万千。他深知,接下来的日子必将更加艰难困苦,不仅要时刻警惕秦军随时可能发起的猛烈进攻,还要想尽办法应对来自朝堂的无端压力与猜忌。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如炬,因为他内心深处坚信,只要自己坚守信念,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智慧,就一定能够成功打破范雎那阴险狡诈的阴谋,带领赵军冲破重重困境,走向最终的胜利。

在秦军营地,范雎端坐在营帐中,神色冷峻。他收到密报后,嘴角微微上扬,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。在他看来,反间计已经初步取得成效,赵王下达的催战令,就如同他精心布局的棋局中一枚关键棋子,恰到好处地打乱了赵括原本的作战部署。但范雎老谋深算,他心里十分清楚,赵括绝非泛泛之辈,这场与赵国之间的博弈,犹如一场漫长而激烈的马拉松,才刚刚拉开序幕,远未到分出胜负的时刻。“继续加大力度散布谣言,给赵军施加更大的压力。” 他眼神中闪烁着算计的光芒,冷冷对手下吩咐道,“我要让赵括陷入内忧外患、腹背受敌的绝境,直至彻底崩溃。”

而在邯郸王宫,赵王端坐在王座上,手中紧握着赵括的回信,眉头紧锁,一脸犹豫不决的神情。一方面,朝堂上的流言蜚语让他心生疑虑,担心赵括真的如传言所说,怯战畏敌,甚至有通敌叛国的嫌疑;另一方面,他也十分清楚赵括的军事才能,深知在这关键时刻轻易更换将领,极有可能对长平战事产生不利影响。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,他最终开口:“传平原君进宫来见。” 他期望能从这位足智多谋、经验丰富的叔父那里,得到一些有助于决策的宝贵建议。

长平战场上,赵军将士们在赵括的鼓舞激励下,原本有些低落的士气逐渐恢复,重新焕发出昂扬斗志。他们日夜忙碌,不辞辛劳,全力加固防御工事,不断训练新军,积极准备迎接即将来临的残酷恶战。每一名士兵心中都无比清楚,这场战争的意义重大,它不仅关乎赵国的生死存亡,更关系到能否证明赵括将军决策的正确性,能否彻底打破那些毫无根据的不实谣言。

赵括再次回到营帐,独自一人。他缓缓走到案几前,轻轻拿起父亲的青铜剑。他双手握住剑柄,缓缓抽出剑身,仔细端详着。剑身寒光凛冽,映照着他坚毅的面庞。他伸出手,轻轻抚摸着剑身,仿佛通过这冰冷的金属,能够真切感受到父亲当年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磅礴气势,仿佛能感受到父亲的力量正源源不断地传递到自己身上。“父亲,” 他低声呢喃,声音中饱含深情与坚定,“当年您在阏与大破秦军,立下赫赫战功。今日,儿臣也要在这长平战场上,书写属于我们赵家新的传奇篇章。” 言罢,他猛地将剑重重地插在地上,剑刃入土,发出沉闷的声响,仿佛在向天地万物庄严宣告自己坚定不移的决心。

随着时间悄然流逝,长平的局势愈发紧张危急,仿佛一张被拉至极限的弓弦,随时都可能断裂。一场足以决定赵国命运走向的大战,正如同汹涌的暴风雨,在黑暗中悄然逼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