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9章 朝中纷争(2 / 2)

很快,这句话便传到了公孙弘耳中。公孙弘当夜便秉烛修书一封,言辞极为恳切地建议赵王 “整肃宫闱,以防武将与内廷勾结,危及王室安危”。公孙弘深知,若能借助赵王之手,整治后宫,打压赵括在后宫的潜在势力,无疑将在这场朝堂纷争中占据更大的优势。

在这场错综复杂的纷争中,一些中立势力的态度变得尤为关键,他们的一举一动,都可能影响到局势的走向。此时正值寒冬,平原君赵胜府中的梅花却开得正盛,满院的梅花傲雪绽放,红白相间,美不胜收。然而,平原君赵胜却无心赏景,他眉头紧锁,一脸愁容地对着来访的蔺相如叹息道:“蔺丞相,如今朝堂已然分裂成两派,双方争斗不休,水火不容。这股纷争甚至蔓延到了市井之中,百姓们都在议论究竟是该‘拥马服’还是‘尊王命’。长此以往,赵国必将陷入内乱,国势危矣!” 蔺相如轻抚着腰间佩戴的玉璧,目光深邃而忧虑,他微微摇头,感慨道:“当年廉颇与我,尚能将相和,携手共保赵国安宁。如今的局面,却远比当年复杂得多,各方利益纠葛盘根错节,实在是让人忧心忡忡啊……” 蔺相如的话戛然而止,他与平原君赵胜对视一眼,两人心中都明白,如今赵国所面临的困境,远非当年可比,想要化解这场危机,谈何容易。

随着双方矛盾的不断激化,朝中甚至出现了武力冲突的苗头,局势愈发紧张,一触即发。一次朝会后,赵括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在宫门外狭路相逢。公孙弘的随从仗着主人的权势,故意冲撞赵括的马车,双方瞬间从口角之争演变成了激烈的肢体冲突。众人推搡扭打在一起,场面一片混乱。就在侍卫们纷纷拔出佩剑,眼看一场血腥厮杀即将爆发的千钧一发之际,蔺相如恰好路过此地。蔺相如见状,大惊失色,他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,用自己的身体隔开了双方。蔺相如厉声喝道:“诸位皆是赵国重臣,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,怎能在此处肆意斗殴,成何体统?” 众人听了,皆是一愣,纷纷停下手中的动作。这场冲突最终在蔺相如的极力调解下,暂时平息了下来。

然而,此事闹到赵王面前,赵王却只是神色冷淡地说了句:“各打五十大板,以示惩戒。” 赵王的这句话看似公允,不偏不倚,实则让双方的矛盾更加激化。赵括的支持者们认为赵王偏袒公孙弘一方,心中满是不满;而公孙弘的人则觉得赵王对他们的处罚过重,也心生怨恨。双方的矛盾如同被点燃的火药桶,随时都可能再次爆发,且更加猛烈。

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,扭转不利的局势,赵括开始主动示好。他精心筹备,邀请朝中重臣前往马服邑参观,意图让众人亲眼目睹他的改革成果。在马服邑,赵括带领众人参观了新建成的冶铁工坊。工坊内,炉火熊熊,工匠们忙碌地穿梭其中,先进的冶铁设备有序运转,一件件精良的兵器在火花四溅中诞生。随后,众人又来到演武场,只见训练有素的飞骑们在场上纵横驰骋,表演了精湛绝伦的骑射技艺。改良后的 “飞电弩” 更是威力惊人,百步穿杨,箭无虚发,让在场的众人惊叹不已。赵括亲自为宾客们斟酒,他指着远处的屯田,满脸自豪地介绍道:“诸位请看,这些荒地原本废弃多年,无人问津。如今在百姓们的辛勤开垦下,不仅粮食产量大幅增产,还能为军队源源不断地提供兵源。此乃一举两得之策,对赵国的发展壮大意义非凡。” 赵括言辞恳切,满怀诚意,希望能借此机会打动众人,赢得他们的支持。

然而,公孙弘等人却对此不为所动。在回程的马车上,公孙弘望着窗外的景色,嘴角微微上扬,露出一丝冷笑:“哼,不过是些花架子罢了,难掩其野心。这些所谓的改革成果,不过是他赵括为了笼络人心、巩固自身势力的手段。我们切不可被他的表象所迷惑。” 公孙弘的话,如同冷水一般,浇灭了赵括试图争取支持的希望之火,双方的矛盾依旧僵持不下,难以调和。

与此同时,反对者们也在加紧行动,他们一心想要置赵括于死地。他们四处搜罗赵括改革过程中的各种 “把柄”,甚至不惜伪造一些文书,企图坐实赵括 “谋反” 的罪名。公孙弘更是花费重金,买通了赵王身边的近侍,让其在赵王耳边不断进谗言,诋毁赵括。在他们的精心策划下,渐渐地,赵王对赵括的态度愈发冷淡,在朝会上也不再像以往那样重视赵括的建议,赵括在朝堂上的处境愈发艰难。

在这场纷争的关键时刻,一个意外事件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,打破了原有的微妙平衡。马服邑突发瘟疫,疫病迅速蔓延,百姓们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。赵括深知疫情的严重性,若不及时控制,必将造成生灵涂炭的悲惨后果。在这紧急关头,赵括来不及向赵王请示许可,便果断调用了周边郡县的药材,全力投入到抗疫行动中。

然而,反对者们却抓住这个机会,在朝堂上大肆弹劾赵括 “目无王法,擅自调兵遣将”。公孙弘义愤填膺地指责道:“陛下,赵括此举简直是胆大包天!未经王命,便私自调用周边郡县的物资,这是对陛下权威的公然挑衅,是对国法的严重践踏。若不加以严惩,日后还有何人会遵守王法,听从陛下号令?” 一时间,朝堂上众人纷纷附和,对赵括的指责声此起彼伏。

面对众人的指责,赵括据理力争,他面色凝重,声音坚定:“诸位,疫情如虎,来势汹汹。若等王命下达,不知要死多少无辜百姓!在这生死攸关之际,我身为马服邑之主,怎能坐视不管?救百姓于水火,乃我职责所在。我虽未经王命,但问心无愧!” 赵括言辞激昂,掷地有声,然而,赵王却只是阴沉着脸,沉默片刻后,下令彻查此事。

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,反对者们趁机安插自己的人手,企图将事情进一步闹大,将赵括彻底扳倒。而赵括的支持者们也在四处奔走,为赵括鸣冤叫屈,试图挽回局面。整个赵国朝堂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,各方势力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一个最终的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