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4章 闲人要忙,一方进财四方来(1 / 2)

茅屋里父子俩的情感插曲,村里人并不知晓,她们都在各忙各事。

宋若梅终于等到了杜婆婆。

又是两马车满满登登的东西。

头几天过来,带过来的东西有一半以上都是给端王妃准备的,今年杜婆婆带来的全都是给刘家和房家洼各家的年礼。

宋若梅让杜元杉去跟村长石大说一声,让村里的各家都来这里拿年礼。

杜元杉去村长家说了这个事,不一会,村里各家都来了人。

宋若梅说是为了感谢村里人这一年对自己两个女儿的照顾。一开始,村里人并不知道杜贞念和杜冬云是县令家的千金,也不清楚宋夫子跟两姐妹的亲戚关系。

但村里人见刘家礼待二人,便也跟着礼待。

又加上杜贞念在办腐乳作坊一事上出了不少力,房家洼人对杜贞念只有越来越敬佩的份。

至于说照顾,他们其实感觉并没有照顾到,都是刘家在伊力照顾,甚至很多时候,他们还要跟杜贞念学习。

尤其跟着杜贞念在作坊做事的几家姑娘们,觉得对杜贞念千恩万谢都不为过。

而就在前几天,杜庭无意间撞到石大带人去镇上“讲理”一事,村里人才知晓,原来杜贞念和杜冬云两姐妹是他们县令家的千金。

不过,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也就小小得爆炸了一天而已,第二天,大家对待杜贞念依旧和往常一样。

只不过,县令大人一手促成的专司教化的法治文化广场吸引了家伙的注意。

宋若梅和杜贞念见大家对自己一如往常,内心不免有些高兴。

她们都是见惯只敬官门不敬人的事情的,当初杜贞念来这里开作坊不暴露身份就是不想让人区别对待。

而当杜庭不得不因为处理民间纠纷亮出身份,杜贞念还微微担忧了一下。

好在房家洼人都跟刘家人性格一样。大家不拜高踩低,也不会特意奉承权贵,哪怕在知道杜庭是县令,杜贞念姐妹俩是县令千金,也没有特意过来拜见。

不过这也侧面说明,村里人质朴。

质朴的房家洼人,每家都收到了宋若梅真心准备的年礼。

棉布一批,笔墨纸砚一套,外加给每个老人家的红封。

当河县有个习俗,年轻人给老人包一个红封,就会得到大祝福。当然,红封里的具体物件也可以随机应变。

富贵人家要么给银钱要么是贵重玉器,也可是字画或老人家喜欢的东西。

穷苦人家一般都是用米粮作为添头。

目的都是讨个吉利,尤其是越长寿的老人大家越喜欢给,老人家要是收了你的红封,说明来年一年,你都会顺顺利利的。

宋若梅入乡随俗,也亲自包了一些红封送给房家洼的老人家。

她是真的喜欢房家洼人,也是真的期盼房家洼的日子能越过越好。

收到红封的老人家们,各个喜笑颜开,就连赵老爹都收到了一个。

赵老爹被这红封羞地无地自容,他心想,自己不过才三十多岁,哪里就成了老头子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