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评析]胃扭转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的消化系统疾病,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,其中以慢性型更为常见。患者通常在进食后1~4小时出现胃痛症状,这种疼痛往往伴随恶心、呕吐、嗳酸等消化道不适,持续时间一般为2~3小时,之后症状可自行缓解。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,严重者甚至可能并发上消化道出血,表现为呕血或黑便等症状。
从病因学角度来看,慢性胃扭转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:首先,胃壁肌张力降低是重要的病理基础,这可能导致胃的正常解剖位置发生改变;其次,脾胃韧带的伸长和松弛使胃的固定性降低;此外,强烈的胃蠕动和腹腔内压的骤然升高(如剧烈咳嗽、重体力劳动等)均可成为胃扭转的诱发因素。在诊断方面,x线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手段,通过钡餐造影可观察到胃的解剖位置改变和扭转特征。
本病例患者既往有胃病史,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体质,此次因食用不易消化的牛肉而诱发胃扭转。在治疗上,采用针灸疗法,取穴以健脾强胃为原则,主要选取筋缩、脾俞、胃俞、中脘、足三里等穴位。其中,筋缩穴可缓解胃部痉挛;脾俞、胃俞作为背俞穴,能够调理脾胃功能;中脘为胃之募穴,足三里为胃经合穴,均具有健运脾胃之效。同时配合天枢、关元、三阴交、梁门、丰隆等穴位,这些穴位不仅能够增强胃功能,还具有显着的止痛效果。此外,辅以艾灸疗法,借助其温热之性,使热量深入经络,达到温经散寒、解痉止痛的目的。
这种针灸治疗方案体现了中医";辨证施治";的原则,主配穴选取合理,既针对病因,又兼顾症状,因此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治愈这一临床少见疾病。通过调节脾胃功能,增强胃壁张力,改善局部血液循环,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。该治疗方案不仅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,也为临床治疗胃扭转提供了新的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