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伯先是在下边的管理区工作,整日忙碌于田间地头,与乡亲们一起劳作,了解他们的需求,解决他们的困难。他挽起裤脚,赤着脚踩在泥泞的田地里,帮着农民插秧,那被太阳晒得黝黑的皮肤上挂满了汗珠,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。他的眼睛眯成一条缝,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,一边插秧,一边和乡亲们唠着家常,询问着他们生活上的难处。后又调到乡里工作,大伯是个实诚人,在工作上勤劳肯干,每天总是最早到办公室,最晚离开,对待每一项任务都认真负责,从不敷衍了事;生活上简单朴素,一件衣服总是穿了又穿,缝缝补补,饮食也极为简单,从不追求奢华。他在乡里的人缘很好,无论是同事还是乡亲,提起他,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。大伯生于上世纪20年代前后,在农村里的小队、村里、乡里、管理区都工作过,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农村干部。
大伯的言传身教,深深影响了李贺。李贺目睹了大伯在田间地头与乡亲们共度难关,面对旱灾时,大伯带领大家挖渠引水,那被汗水湿透的衣衫,那坚定的眼神,指挥若定的身影,那份执着与坚韧,悄然融入了他的血脉。李贺在书卷中寻找着生活的答案,心中铭记着家族的期望,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。岁月如梭,李贺的成长,正是家族精神的延续。
在李家庄相邻的山梁沟岔,有一条河流叫铁山河,它蜿蜒曲折地穿行在山谷和乱石之间。河水清澈见底,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,时而跃出水面,溅起一串串晶莹的水花。河底的石头被水流冲刷得圆润光滑,五颜六色,在阳光的映照下,闪烁着迷人的光彩。在河的上游是东西山村,那里的村民们依河而居,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。村子里,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几排瓦房,烟囱里时不时冒出缕缕炊烟,给这个小村庄增添了几分烟火气息。
再往上走,就是王屋山水库,那宽阔的水面,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,仿佛一面巨大的镜子,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周围的山峦。微风吹过,水面泛起层层涟漪,就像老人脸上的皱纹,诉说着岁月的故事。再往上就是阳城地界了。下游先后是铁山村、麻园村、上官庄村、竹泉村和水磨村,每个村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貌。铁山村以铁矿开采而闻名,曾经热闹非凡的矿场,如今虽然有些破败,但依然能看到当年的繁荣景象,废弃的矿车静静地停在一旁,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。麻园村则种满了密密麻麻的麻,每到收获季节,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在麻林间穿梭,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,手中的镰刀挥舞着,发出沙沙的声响。
上官庄村因祖上在朝廷做过大官,故名上官庄村。村里有一个青年才俊,和大伯同岁叫张清秀,他和大伯一起上过私塾。在私塾里,两人一起诵读经典,摇头晃脑的样子十分可爱。张清秀脑子非常管用,对知识的领悟能力极强,先生讲解的内容,他总是能很快理解并记住。他还写得一手好字,那字体刚劲有力又不失飘逸,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,都写得有模有样。他的手指修长,握笔的姿势优雅,写字时,手腕轻轻转动,笔锋在纸上流畅地游走,一个个漂亮的字便跃然纸上。
他才智突出,先是借调到县里给县委书记做秘书,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,把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,得到了县委书记的高度认可;后来又借调到市里工作,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,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干部。
张清秀的借调经历,正是基层干部成长的一个缩影。从乡村的私塾走出来,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才华,一步步走向更高级别的工作岗位,在不同的环境中锻炼自己,为人民服务,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