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1章 春议(承德二年正月)(2 / 2)

蓝玉站在武将前列,他身材精悍,满脸络腮胡,不怒自威,周身散发着久经沙场的霸气。听到朱雄英的话,他忍不住放声大笑,笑声震得殿中梁柱都微微轻颤,仿佛要冲破这奉天殿的屋顶,直上云霄。“好!当年太祖爷打天下时,就该这么治豪强!末将已令各卫所派百户随户部差官下县,敢有抗命者,直接套上枷锁送应天!”蓝玉的声音如洪钟般响亮,带着一股豪迈与霸气,仿佛能驱散一切阻碍。他按在剑柄上的手青筋暴起,那把跟随他多年的宝剑,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的激昂情绪,微微颤动,剑身闪烁着寒光。甲胄下的“常”字家纹若隐若现,那是开平王常遇春留下的铁血家风,历经岁月的洗礼,依旧熠熠生辉。此刻,蓝玉的豪情与新君的锐意改革遥相呼应,共同为新政的推行注入了强大的动力,宛如汹涌的浪潮,推动着大明这艘巨轮在改革的航道上破浪前行。

然而,新政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。朝堂之上,有人暗自皱眉,面露担忧之色。那些与豪强利益相关的官员,心中忐忑不安,他们深知《均田疏》一旦实施,将无情地触动他们的既得利益,让他们失去往日的特权与财富。但在朱雄英的威严之下,在朱棣、朱柏等宗室的坚定支持下,在蓝玉等武将的强硬态度下,他们敢怒而不敢言,只能将不满与担忧深埋心底,表面上维持着朝堂的平静,内心却如波涛翻涌。

礼部尚书站在一旁,他向来谨小慎微,行事稳重。此刻犹豫再三,还是上前一步,拱手说道:“陛下,此举虽利国利民,但恐推行之时,会遇到诸多阻碍。各地豪强根深蒂固,关系错综复杂,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遍布朝野,若处理不当,恐生变故,危及社稷安稳。”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深深的担忧,他并非反对新政,相反,他深知新政对国家和百姓的重要性,只是担心新政在实施过程中,会因为各种复杂的利益纠葛和矛盾冲突,引发社会动荡,让国家陷入混乱。

朱雄英目光平静地看着礼部尚书,微微点头:“爱卿所言,朕亦知晓。但朕既已决定推行新政,便不会退缩。朕已命盛镛、盛铭二位爱卿率亲军卫巡查,又有各卫所士兵协助户部官员,朕相信,只要上下一心,众志成城,定能克服万难。朕以江山社稷为重,以百姓福祉为念,定要将这新政推行到底,还大明一片清明,给百姓一个安稳的未来。”朱雄英的话语坚定有力,掷地有声,给众人吃了一颗定心丸,也向天下宣告了他改革的决心和意志。

吏部尚书也上前谏言:“陛下,清丈田亩,需大量人手,且需公正廉洁之士。如今户部官员有限,恐难以在半年内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。再者,选拔合适的人才参与其中,关乎新政成败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”他的担忧不无道理,清丈全国田亩,是一项艰巨的任务,需要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时间,更需要一群公正无私、能力出众的官员去执行,否则,不仅新政无法顺利推行,还可能引发更多的问题。

朱雄英沉思片刻,说道:“爱卿所言极是。朕决定从国子监选拔一批优秀学子,协助户部官员进行田亩清丈。这些学子年轻有为,朝气蓬勃,尚未沾染官场恶习,心中秉持着家国大义,定能公正行事。陈爱卿可与礼部、户部商议,尽快制定选拔标准。要确保选拔出的人才德才兼备,能为新政的推行贡献力量,为大明的繁荣添砖加瓦。”朱雄英的决策迅速而果断,既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,又为年轻学子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、报效国家的机会,让他们在新政的浪潮中崭露头角,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新生力量。

就这样,在奉天殿的这场春议中,朱雄英与群臣们围绕着新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。从北疆的军事防御到湖广的民生教育,从土地改革到人才选拔,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大明的未来,每一次讨论都凝聚着众人的智慧与心血。窗外,玉兰花依旧绽放,风铃依旧轻响,而奉天殿内,一场改变大明命运的变革正在悄然拉开帷幕。随着朱雄英一道道诏令的下达,新政的春风开始吹向大明的每一个角落,一场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,正以不可阻挡之势,滚滚而来,将大明推向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,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