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言“严师出高徒”,在这个学校里,老师们对学生的要求堪称严苛。李贺的数学老师成老师,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成老师上课的时候,板书极为工整,每一个数字、每一个符号,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,排列得整整齐齐,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,秩序井然。他讲解题目时,逻辑性极强,一环扣着一环,引导着学生们一步步深入思考,仿佛在带领学生们穿越一座神秘的迷宫,寻找智慧的宝藏。教室的黑板在他的笔下,仿佛变成了一个神奇的舞台,各种数学公式和图形在上面跳跃,宛如一群欢快的舞者。但他对学生的要求,也如钢铁般强硬。李贺的堂弟李旦,也在同班就读。有一次,李旦在课堂上走了神,眼神飘向了窗外,丝毫没有注意到老师讲课的内容。窗外,树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几只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,仿佛在演奏一首美妙的乐章,吸引了李旦的目光。李旦的眼神变得迷离,嘴角微微上扬,似乎在想象着和小鸟一起在天空翱翔,像一只渴望自由的风筝。成老师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情况,不动声色地停下了讲课,目光如炬地盯着李旦,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严厉,仿佛是一把利剑,要刺破李旦的幻想。说道:“李旦,你来上讲台做堂练。”李旦战战兢兢地走上讲台,双腿微微颤抖,像一只受惊的小鹿,脸上露出紧张的神情,那神情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阴霾。他看着黑板上的题目,大脑一片空白,吭哧了半天,愣是一道题都做不出来。他的手紧紧地握着粉笔,指关节因为紧张而泛白,像冬日里的积雪,额头上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,恰似清晨荷叶上滚动的露珠,嘴唇微微颤抖,想要说些什么却又说不出来,仿佛喉咙被什么东西哽住了。就在这时,只听“啪”的一声巨响,一记响亮的耳光如重锤般落在李旦的腮帮上。这突如其来的重击,让李旦的身体瞬间紧绷,肌肉迅速做出一级战备反应。那半边脸,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变红,像是熟透的大枣,又似燃烧的火焰;而另一半脸,却因为惊吓变得惨白,瞬间,李旦的脸成了诡异的“阴阳脸”,那模样,活脱脱像个鬼脸。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,同学们都吓得大气不敢出,眼神中充满了惊恐和紧张。有的同学偷偷地看着李旦,眼中满是同情,微微摇头,像在为李旦的遭遇叹息;有的同学则低下头,生怕自己也成为老师的“目标”,身体微微蜷缩,像一只受惊的小兽。
物理老师朱老师,同样是一位严厉的教师。冬天的时候,每个教室都依靠土煤火来取暖。这种土煤火,是用和砌糊的方式搭建而成,宛如一座古老的堡垒,守护着教室的温暖。教室的后墙角,一堆乌黑的煤块堆在那里,煤块表面粗糙,带着岁月的痕迹,仿佛是古老的化石,诉说着过去的故事。每当天气变得极为寒冷,学校会给每个班级分配300斤煤,给每位老师分配200斤煤。老师们需要自己动手打煤球,然后在自己屋里的煤火上烧着取暖。而班级里的煤,则倒在教室后边不靠门的墙角处。班主任负责总体管理,值日班长则承担起和煤、添煤以及维护煤火的重任,确保教室里始终温暖如春。煤火熊熊燃烧,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,火星不时地从煤炉中溅出,仿佛是一群欢快的小精灵在跳舞,为寒冷的冬天增添一丝生机。有一次上物理课,班上有个调皮捣蛋的学生,根本无心听讲,在座位上小动作不断。他将小玩具藏在书本下面,眼睛不时地瞟向老师,脸上露出窃喜的笑容,像一只偷吃了腥的猫,双手在下面偷偷地摆弄着。教室里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,同学们都在认真听讲,只有他在下面偷偷地搞着小动作,像一颗老鼠屎,坏了一锅粥。朱老师一开始装作没看见,继续有条不紊地讲着课,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沙沙作响,像春蚕在咀嚼桑叶。他一边讲课,一边不着痕迹地将戳煤的火蹙缓缓插进煤火里。煤火中的火苗舔着火蹙,将其前端烧得通红,像一根燃烧的火炬。等到课讲到一个段落,朱老师突然停下,猛地大喊一声:“王卓,你在干啥?不注意听讲,站到讲台上来!”王卓听到老师的怒吼,吓得一哆嗦,身体瞬间僵住,脸上的笑容消失得无影无踪,像被一阵风吹散的烟雾,磨磨蹭蹭地走到讲台前。他低着头,双手不停地搓着衣角,头都快埋到胸口了,不敢直视老师的眼睛,像一只犯错的小狗。就在这时,朱老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从煤火里拽出红得发亮的火蹙,口中骂道:“妈那奎,我让你不好好学,我捋死你,我戳死你!”说着,便像大侠一般,挥舞着火蹙朝着王卓扑打过去。王卓吓得脸色惨白,眼睛睁得大大的,充满了恐惧,像一只看到了猎人的兔子,嘴里喊着“娘妞奶奶枯”,在教室里东躲西藏,被撵得来回跑了好几个来回。教室里一片混乱,桌椅被撞得东倒西歪,像经历了一场战争,同学们都惊慌失措地看着这一幕。有的同学忍不住尖叫起来,双手捂住嘴巴,像看到了可怕的怪物;有的同学则赶紧站起来,试图拦住老师,脸上满是焦急的神情,像在拯救陷入困境的伙伴。最后,他瞅准机会,拉开教室门,如丧家之犬般狼狈地逃了出去。寒风立刻灌进教室,吹得煤火的火苗剧烈晃动,像一个瑟瑟发抖的孩子,也吹得同学们心里一阵发凉。
那“鬼脸”和“红火蹙”的场景,成了那一茬老师严格要求学生的标志性事件,在校园里口口相传,逐渐演变成了一段佳话。直至今日,这些故事依然在校园里流传,仿佛被赋予了神话的色彩,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传奇。校园的老槐树,见证了这一切,它的枝叶在岁月的风中摇曳,似乎也在诉说着那段充满汗水与欢笑、严厉与关爱的时光。多年后,当李贺和同学们再次回到母校,看到那依旧矗立的教学楼、那熟悉的教室,回忆如潮水般涌来,他们感慨万千,那些曾经的严厉与惩罚,如今都化作了深深的怀念,成为了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,如同陈酿的美酒,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香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