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章 情报网络(2 / 2)

\"这...这能确定吗?\"李云龙声音发紧。

陈长安指着报纸上的细节:\"看这里说'匪部窜至吴起镇',说明中央在陕北建立了根据地。\"他又翻出前几期的报纸对比,\"再看这条'阎长官赴西安协防',说明局势已经引起国民党高层重视。\"

王铁柱补充道:\"我在县城茶馆听说,西安那边最近调兵频繁,还抓了不少可疑分子。有个山西大学的教授偷偷说,红军在陕北打了几个胜仗...\"

陈长安猛地站起身,在屋里来回踱步。煤油灯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,显得格外高大。突然,他停下脚步:\"铁柱,这报纸是哪天的?\"

\"前天刚出的,我连夜赶回来的。\"

\"好!好!\"陈长安连说两个好字,眼中闪着异样的光彩,\"这是半年来最好的消息!\"他转向李云龙,\"立即通知各营教导员,今晚开会!\"

第四节:战略会议

团部会议室里烟雾缭绕。陈长安站在手绘的巨幅地图前,用煤油灯照亮陕北区域:\"根据多方情报分析,中央红军已在陕北立足。我们必须设法取得联系。\"

丁伟皱着眉头提出异议:\"中间隔着日军三道封锁线和晋绥军防区,太危险了。派出的同志九死一生啊!\"

\"所以要周密计划。\"陈长安用铅笔在地图上画出三条不同颜色的路线,\"东线走商人通道,经正太铁路转同蒲线;西线借道晋绥军防区,利用他们与日军的矛盾;北线翻越吕梁山,虽然艰苦但隐蔽性好。\"他环视众人,\"三管齐下,总有一条能通。\"

孔捷摸着下巴:\"我赞成多线并进。不过人选要慎重,必须熟悉当地情况,应变能力强。\"

\"我提议组成三人小组,\"陈长安说,\"每组配一名本地战士、一名原红军战士和一名知识分子。这样既能应对盘查,又能准确传达信息。\"

见李云龙跃跃欲试地要发言,陈长安提前截住他:\"谁都不准擅自行动。这是持久战,不是逞英雄的时候。\"他特别强调,\"各小组必须接受至少两周的特训,学习密写、化装、应急联络等方法。\"

会议一直开到后半夜。散会时,陈长安叫住李云龙:\"老李,我知道你想带队,但现在团里离不开你。等联络通道建立起来,有的是硬仗要打。\"

李云龙叹了口气:\"行吧,听你的。不过训练的事我得参与,那些书生可经不起折腾。\"

第五节:暗网初成

月色如水,洒在根据地的训练场上。陈长安披着棉大衣,独自巡视新成立的情报训练班。十几个精挑细选的战士正在加班练习各种技能。

角落里,王铁柱正手把手教新队员用针尖在报纸上做暗记:\"这个点代表日军,这个折角是伪军...\"

另一边,赵二狗在演示如何用煤灰水写密信:\"写完后用清水一喷,字迹就显出来了。记住,一定要用细毛笔...\"

最让陈长安欣慰的是,几个原本只会打仗的粗汉子,现在正认真地跟着文化教员学习速记和密码编制。

\"团长!\"王铁柱跑来报告,\"又发展了两个县城里的线人,一个是药铺伙计,一个是黄包车夫。\"

陈长安满意地点头:\"记住,情报工作就像下围棋,要着眼全局,不能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。\"他望着北方漆黑的夜空,轻声道:\"总有一天,这张网会连通陕北。\"

回到团部,陈长安在日记本上写下:\"1935年腊月二十四,初步建立情报网络。中央红军在陕北的消息确认。下一步:打通联络通道,筹备物资支援中央...\"

写完最后一个字,他吹灭煤油灯。窗外,东方已经泛起鱼肚白。新的一天即将开始,而这张刚刚织就的情报网,正在太行山的晨雾中悄然延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