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6章 炉火照夜(1 / 2)

黎明前的太原钢铁厂,五百把铁锹同时凿进冻土的声音像场沉闷的雷暴。

陈长安站在半截炸塌的烟囱上,靴底碾着焦黑的砖块。三月的晋中平原仍刮着刀子般的北风,却割不散下方蒸腾的人气。他摸出怀表看了眼——凌晨四点二十分,民工队已经干了整整六个钟头。

\"首长,三班又晕倒两个。\"警卫员小张捧着名单跑来,\"都是饿的...咱存粮...\"

\"把我的配额分下去。\"陈长安打断他,目光仍锁在东南角。那里十几个包头巾的妇女正用簸箕运送煤渣,补丁摞补丁的棉袄在灰雾里时隐时现,像一群倔强的灰雀。

突然,最前头的王婶脚下一绊。陈长安望远镜里的画面剧烈晃动:老妇人跪倒在混凝土基座前,簸箕里的煤渣泼出个诡异的放射状图案。

\"不对劲。\"陈长安一把按住要吹哨的小张,\"那基座太干净了。\"

等他们冲到跟前时,王婶正用扫帚扒拉着什么。\"咔嗒\"一声金属脆响,半截锈蚀的铁管从煤堆里滚出来。赵大栓骂咧咧地抬脚就踢——

\"别动!\"陈长安的吼声惊飞了栖在钢架上的乌鸦。铁管在空中翻转三圈,落地时露出清晰的\"九八式\"铭文。

王婶的扫帚僵在半空。陈长安慢慢蹲下,指尖擦过铁管末端的螺旋纹——这是日军爆破筒特有的延期引信接口。

\"所有人!立刻撤到河堤!\"陈长安的声音像淬火的钢锭砸进冰水。

人群却凝固了。抱着硫磺桶取暖的几个老汉茫然抬头,有个戴毡帽的甚至掏出旱烟袋:\"陈首长,这铁疙瘩...\"

\"跑啊!\"周铁山突然抡起铁锹砸向最近的钢架,刺耳的撞击声终于惊醒了众人。当最后个跛脚老汉被架出厂区时,陈长安已经掀开了混凝土基座旁的铁板。

小林的手电筒光柱下,十二根九八式爆破筒像棺材里的尸骨般整齐排列。更可怕的是引信线——它们不是普通的电线,而是缠绕着丝绸的复合缆,此刻正泛着诡异的珍珠光泽。

\"这是...海军特攻队专用引信。\"陈长安用匕首挑开缆线外皮,露出里面并列的三根铜丝,\"陆军的爆破筒不会用这种...\"

匕首突然停在半空。电闸箱的阴影里藏着个巴掌大的金属盒,透过缝隙能看到里面晃荡的水银柱。陈长安的呼吸瞬间凝滞——水银平衡开关意味着任何震动都可能引爆。

\"首长...\"小林的声音带着哭腔,《日军爆破器材手册》在他手里簌簌作响,\"这上面说...\"

\"手册是昭和十四年编的。\"陈长安突然割断一根蓝线,\"而这个装置,\"他又割断红线,\"是昭和十六年横须贺兵工厂的特制品。\"

最后一根黄线被剪断时,金属盒\"咔\"地弹开。里面不是炸药,而是半张扑克牌——黑桃A上用血画着箭头,直指西北角的变电箱。

变电箱前,陈长安发现了第二重陷阱。

昭和十四年的闹钟被焊死在铁柜里,分针离引爆点只剩七分钟。更精妙的是钟摆装置——它通过一组齿轮连着变电箱闸刀,任何拆除尝试都会提前接通电路。

\"狗日的小鬼子...\"周铁山抹了把脸上的煤灰,\"这他娘是算计好了咱们会来拆弹?\"

陈长安没说话。他盯着闹钟后盖的螺丝——十字纹路异常崭新。突然拽过小林的手册翻到某页:\"昨天谁来过变电箱?\"

\"就...就技术科的张秀才...\"小林突然瞪大眼睛,\"他说要查德国电机的...\"

陈长安已经冲向技术科帐篷。掀开布帘时,自称燕京大学肄业的\"张秀才\"正往皮箱里塞文件,桌上煤油灯照着他来不及摘下的金丝眼镜。

\"太君好眼力。\"书生突然笑了,右手摸向砚台,\"可惜晚了三分钟。\"